0.1 知乎
知乎一位作者写的自我观察非常好,在我需要去完成论文的那段时间,我也是进入了这样一种状态。这个任务必须去交付(DDL 4.14),而且需要交互(修改之后给娄老师,并且完成娄老师交代的改动),是一种紧张,紧凑的任务,但是不觉得效率很高,写初稿反而磕磕盼盼,但是事后来看,在一段比较短的时间内(4.4-4.13)产出了一篇有结构的初稿并且慢慢完善并投稿。而现在,你需要记住、重拾这种状态,并把他融入到你的日常工作中。
我观察到自己真正非常高效地推进困难任务,产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往往发生在连续的长时间的工作中,并且我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我一定要在这个任务上有重大突破或者完成它,不然饭也先别吃了,于是我往往会在同一个任务上从下午一点工作到六七点,或者从下午五点工作到晚上十点十一点,碰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没有头绪就尝试各种可能推进任务的可能性。别看这一下子时间花的挺长,产生的结果和进展常常令我感到惊讶。以我常规的工作方式(如每天固定投入1-2小时),往往拖了一两周都毫无进展的困难任务,我一整个下午就解决了。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多次,并且反差如此的强烈,于是我打算将这个现象思考清楚,总结出其中的原因。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Cal Newport的《Deep Work》,隐隐感觉和他提出的“深度工作”的这个概念有关。当然在总结他书中的观点之前,我会想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考。
0.2 知乎总结
最小阻力定律 (The Law of Least Resistance),我们人类天生倾向于选择一条阻力最小的路径,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回避困难任务,选择更轻松、更简单的事情先做。因此在常规工作方式下,你太容易不自觉地回避困难任务了,虽然你可能计划要在某件事上工作1-2小时,但其实在这些时间内,你都很可能有意无意地远离真正能推进任务的困难的点,只是做些表层的简单的事,并且很容易被别的事情分心从而中断在这个任务上的投入(比如,查看回复邮件,肚子饿了想着先回家吃饭);于是你在这个困难任务上真正的有效投入其实非常有限,也就不奇怪几周时间也没什么进展了。而另一种深度工作方式,由于我在一开始就和自己约定好了:不解决问题,饭都不吃,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所以退无可退,避无可避,只能直面最困难的点。
毫无疑问,我会倾向于在简单任务(LeetCode简单题,回复邮件,刷知乎,读paper的intruction和abstract,浅层的阅读代码)上花费时间来获取反馈、满足感和完成感。面对困难任务时,总是在解决掉困难任务的一个简单部分\有所进展之后,就想回到床上躺一会儿。这时最近(2022-05-07 14:40:33)工作的普遍现象。
尽量不要切换任务,因为有各种成本(意志力成本,任务启动成本)。意志力成本:我们对困难任务多少会有些恐惧,所以启动它本身就要消耗一些意志力,如果你按照常规的工作方式拖着很多天都没解决,那么每次启动这个任务的时候都要一次又一次地消耗意志力成本。任务启动成本:启动任务直到在最困难的点想办法推进任务之前,你需要回顾涉及到的各种背景知识、约束条件和细节,因此你在不同的时间段启动任务时,每次这个任务启动成本也是不能省的。因此一件事干大半天、一整天的收益和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你一天在几个任务间切换,每个任务各花1-2小时。当我们把指数效应放到较大的时间尺度下,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一件事你坚持很多天,很多个月,很多年,越到后期你越能获得指数级的丰厚回报;其实我们也可以把指数效应放到较小的时间尺度下,比如一天,在一天中,你坚持做一件事一直做下去,越到后面你也越能获得指数级的回报,而如果你只在一件事上花了1-2小时,很可能你还没等到收益指数级增长的时候。(而像盖茨这样的大神,在创业初期写程序的时候,可能连续几周几个月连轴转都在高度专注地推进一件事,可以想象到后面所产生的恐怖的指数级的价值。)
没错,启动任务会消耗大量的精神力,而自己老是在启动后自我中断,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自己的效率。自己能认识到中断任务的负面反映,知道过于固定的任务时间(比如严格 2h paper reading)是不可取的,这也是我寻求 time management 方法的原因。
当然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用深度工作的方式,现在看来自认为的困难任务是适合的,而比较简单但工作量巨大的任务却不适合,原因其实就在上面写的两条中了。 更新一条:长时间专注于同一个任务,越到后面越会有指数级的效应和产出,还很可能和cognitive workload theory有关,越到后面,因为在之前的时间里你已经将那些基础性的东西都弄得很熟悉了,所以也就不再占据你的认知工作负荷(cognitive workload),这样到最后你大脑的认知思考能力全部被解放出来集中在最难的点上,不断地取得之前浅度工作(shallow work)所不能取得的突破。
Cal自己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他的一整天都会深度围绕着一项核心的工作,然后将那些无法避免的浅层工作压缩到自己日程的边角料时间段里。这样一天仅仅三到四个小时的无中断的高度专注的工作,一周五天就能创造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Cal自己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样的工作方式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并且让他有时间阅读惊人数量的书籍。
1. Youtube
举了几个例子,JK 罗琳为了避免干扰,找了家酒店写作,她原本没打算一直待在那里。但是第一天工作的效果很好,所以他就继续下去了,直到完成《哈利波特》。
比尔盖茨 1974 年用 deep work 理论完成 basic 的第一版,在 8 个周的时间内,他一直在写代码,累了就在键盘上趴一会儿,睡一个小时。最后 8 周完成了这个软件。
MIT 和一些学校的学生、老师发现 deep work 对他们研究工作的帮助,于是创作了这本书。普通人可能没法像他们那样一次在一个工作上投入 8 weeks,但是仍然有进入 deep work 的方法。
deep work 很难,也很稀少。我们的世界有很多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比如合作时需要立刻回邮件,回消息,比如社交媒体的影响,刷虎扑,微博等等。
一些 deep work 的方法
1.1 Schedule Distraction
大概就是说统一一个时间来处理分散注意力的事项。这个和我最近在做的其实很像,比如昨天(2022-05-07)在想去看一些信息的时候(研究院)没有立刻去,而是把它记录下来,之一统一处理。这是一个避免分散注意力,保持高效的方法。玩手机,回邮件也应该有意识地去克制。
1.2 Deep Work Ritual
简而言之就是,保持节奏,养成习惯。养成习惯这个技巧,在有意识地学习。
一周 7 天,你可能习惯在晚上进入 deep work,那就 7 天都保持这个节奏,把会议,事项安排到早上,把需要 deep work 的工作安排在晚上。
研究表明新手大概能保持 1h deep work,但是 deep work master 能够保持大概 4h,要争取做到这个强度。
1.3 Evening Shundown
休息好很重要。没做完的事情,拆分成比较具体的事情,写入第二天的计划中。因为此时一天的工作还保存在大脑的 cache 中,主要是还没有断开连接,列好计划,第二天可以减少很多开销。对于需要 deep work 的工作,需要及时 shutdown,列好计划之后在第二天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而不是强行低效率地去磨。